運動健身不可少 防治軟骨損傷有訣竅
關節軟骨是一種覆蓋于骨表面的組織,表面光滑且具有彈性,與我們肢體關節的運動息息相關,能減少關節內相鄰兩骨面的摩擦,緩沖運動產生的震動。關節軟骨組織因為沒有血液、淋巴的供應,營養主要來源于周圍關節滑液的滋潤。因此,關節軟骨一旦損傷極難自我修復,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軟骨損傷的范圍會越來越大。如果失去軟骨的保護,關節就會發生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直接摩擦和碰撞,導致髖、膝、踝等部位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畸形等,嚴重者可造成肢體殘疾。因此,防治關節軟骨損傷十分重要。
為什么會出現關節軟骨損傷
關節軟骨的損傷,通常是急性創傷所致,或慢性退變的結果。
急性關節軟骨損傷多見于中青年,是由急性、反復性外力和關節扭力所造成的軟骨損傷,常發生在膝關節和踝關節等部位,如車禍、摔傷、運動損傷等。此外,關節軟骨損傷還與下肢力線不佳、關節不穩,肌力不足及遺傳因素等相關。
慢性退變是隨著年齡增加,關節滑液分泌減少,加之慢性磨損造成的軟骨損傷。如骨關節炎就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疾病,骨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的軟骨會隨時間逐漸被侵蝕。
如何判定關節軟骨損傷
判定關節軟骨是否出現損傷,一般可通過自我判斷和核磁檢查兩種方法。
自測判斷 多數情況下,軟骨損傷后會出現關節腫脹和不太明確的疼痛,疼痛多表現為酸痛和脹痛,關節的活動也會逐漸受限。如果關節腔存在游離體,有時候會引起關節交鎖(即患者在活動過程中,突然發生膝關節不能伸直和不能彎曲,處于半伸半屈狀態)。如這些現象持續數周后無自行緩解的跡象,癥狀反而越來越重,就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及時就診。此外,關節軟骨損傷已導致關節退變的患者,一般會出現早上起床后關節僵硬(臨床稱為晨僵),在加強活動度后半小時內僵硬會好轉,但關節活動度較正常明顯降低,并伴有關節腫脹及疼痛。
核磁檢查 關節核磁檢查可為關節軟骨損傷診斷提供臨床依據。正常的軟骨在進行X線檢查時是無法顯影的,通過關節X線檢查關節間隙、增生骨贅和有無軟骨下骨囊性變情況來推測有無軟骨損傷,會存在漏診現象。因此,通常為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會建議進行關節核磁檢查,以掌握軟骨損傷范圍、大小及損傷程度。
關節軟骨損傷后的治療
保守治療 輕微的關節軟骨損傷通常不影響關節活動,采用保守治療即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颊呖稍卺t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調整生活方式,如適當進行功能鍛煉、佩戴支具、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等,既可以提供關節軟骨修復的條件,也可防止外力造成二次傷害。同時,可以采用物理治療的手段,如針灸、微波照射等,加速關節部位血液循環和周圍組織腫脹消退,便于軟骨的修復。此外,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采用口服氨基葡萄糖制劑、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以及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等方法,也對防止軟骨的進一步損傷具有積極作用。
手術治療 因關節軟骨的修復和再生能力有限,手術治療成為軟骨損傷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已在臨床應用的軟骨損傷修復方法很多,如軟骨清理修整、骨髓刺激、微骨折,骨膜移植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關節表面纖維軟骨的形成,但與正常軟骨的透明軟骨相比,纖維軟骨的抗磨損能力、力學強度等都有較大差距。
軟骨再生 目前被譽為“第四代組織工程軟骨修復技術”的手術方案,能夠取得比較好的軟骨再生修復效果,該技術的關鍵點之一是應用了與正常軟骨組成和空間結構類似的、有厚度的支架。具體來講,該支架材料選擇了經過脫細胞處理的同種異體軟骨(消除了其免疫性),通過高端生物制備技術制造了組成和空間結構與人正常軟骨高度相似的雙重仿生軟骨功能性支架。該支架材料含有與天然的軟骨細胞外基質一致的二型膠原,其生物相容性更好;同時,支架仿生正常關節軟骨空間結構,使修復的軟骨細胞外基質及細胞排列與天然關節軟骨相似,更加接近正常軟骨“經久耐用”的功能。
預防關節軟骨損傷的有效方法
控制體重,均衡營養 體重過大容易對下肢關節產生過量負荷,尤其在跑步和跳躍時,關節負載是自身體重的3~7倍,極易發生關節損傷。因此,平時要注意均衡膳食營養,多食用水果蔬菜,避免體重過重。
做好熱身,適量運動 在運動或訓練前要充分熱身,尤其天氣寒冷時,需要更加充分的熱身準備,避免肌肉緊張,關節僵硬。運動要科學適量,避免超長時間單一性的高負荷活動,循序漸進開展高強度訓練。隨著年齡的增加,可以選擇一些關節負荷小的運動方式,比如騎自行車、游泳等。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盡量選用多樣性的運動與訓練方式,上下肢交替進行,強化核心肌群的鍛煉,同時開展膝、踝等關節周圍肌肉靜力性訓練,避免肌肉力量薄弱或動作不協調等不利因素?;顒雍箨P節局部出現疼痛腫脹需要及時休息,以促進關節損傷的自身修復,癥狀加重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做好防護,避免損傷 做好個人防護,配備齊全的專業護具,掌握規范動作要領,提前熟悉場地和環境。運動前充分熱身,增大肌肉的移動范圍,讓運動系統處于最好的生理狀態,在出現緊急情況時迅速反應,避免損傷。充分認識到各項運動的危險性,對自己的運動能力要有基本的評估,量力而行,不要貿然嘗試高難度動作。(作者單位:解放軍總院第四醫學中心)
延伸閱讀
避免運動中軟骨受傷的正確姿勢
滑雪時 雙板滑雪者在陡坡上最安全的摔倒方式是屈膝、降低重心、側臥位,順勢倒下,這樣的姿勢可以降低摔倒時小腿與大腿之間的前后向及旋轉移位。同時,盡量避免直接用手去支撐地面,防止造成手腕、肘及肩等關節的扭傷或脫臼,以及上肢骨折。單板滑雪者如果往后摔,最安全的方式是用后背的整個面積接觸地面,臀部、腰部、背部一次著地,雙腳抬起雪板,雙手十字交叉護于胸前,盡量增加著雪面面積,將應力均勻分散過渡到身體的各部位,降低骨折的風險。向前摔倒是非常危險的摔倒姿勢,極易造成向前翻滾讓頸部受傷,如果一旦發現自己不可避免地向前摔倒,要雙手抱在胸前、屈膝降低重心、避免頭部朝下。
跑步時 關于跑步是否會導致膝蓋磨損一直都是爭議不斷的話題。跑步傷膝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跑步之后出現了膝蓋酸痛和紅腫的情況,提示關節軟骨很有可能磨損,需及時就醫;而正確的跑步方式不僅可強筋健骨,而且可預防骨質疏松。正確的跑步方式應上身挺直,身體自然前傾,雙臂和下肢自然擺動,膝關節稍微向前彎曲,這樣可以緩沖跑步時地面對關節的沖擊力,減少對關節軟骨磨損。
爬山時 登山屬于負重運動,如果平時身體體能準備不足,關節容易受傷,尤其下山時膝關節承受著巨大的負荷,極易造成關節軟骨損傷。因此,在開始登山鍛煉之前,一定要根據自身體質,科學計劃運動量,同時可利用扶梯或是借助登山杖幫助減輕關節壓力。
(責任編輯:張可欣)
分享至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